客服热线:15315322952
当前位置: 首页 > 课程动态 > 知识分享

脾胃虚弱的办法不是补,而是升阳!90%的人都做错了

日期:2025-03-17 来源:中域教育 阅读:630

春天一定不能“补脾”!

很多养生的朋友,一年四季都在补脾,尤其是春天,想凭借着春生之火,壮一壮脾气。

殊不知,这一补,反而坏事儿了,脾越来越虚,寒湿也留存在体内,以为自己是在养生,实则是在养病

图片


《黄帝内经》中讲"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脾胃如同中焦的"能量泵":脾阳负责将水谷精微上输五脏六腑,胃气负责推动消化后的浊物下行排出。若阳气不足,就像机器失去动力,补品反而会成为会成为负担出现如下:


脾胃虚寒:阳气不足,消化功能大打折扣,即使吃很少也会腹胀难受(我之前就是)。


湿气困脾:阳气弱,湿气就重,舌苔厚重腻滑,四肢像灌了铅一样沉重。


补而不化:进补一堆厚重滋腻的东西,增加脾胃负担,上火,越补越虚弱。


可见,脾胃虚,升阳是关键!阳气足,脾胃自然强。

图片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有效升阳呢?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5招春季升阳之法,温驯你的脾胃,让你一年都活力满满!


一、食养——山药红枣小米粥


给脾胃“盖上一层小棉被”

图片

食材铁棍山药100克、去核红枣5颗、小米50克、枸杞10克、生姜2片。

做法山药切段,红枣去核,与小米、生姜同煮至软烂,关火前加入枸杞。

山药:甘平,归脾、肺、肾经,补脾养胃、生津益肺,修复脾胃虚弱。


红枣:甘温,归脾、胃经,补中益气,调和营卫,改善气血不足。


小米:甘咸微凉,归脾、胃、肾经,和中健脾,滋阴安神,缓解消化不良。


生姜:辛温,归肺、脾、胃经,温中散寒,驱除体内寒湿。

适合人群

脾胃虚寒者:常胃胀隐痛、食冷腹泻、舌淡苔白者。
气血两虚者:面色萎黄、乏力懒言、病后体弱者。
儿童老人:消化功能较弱,需温和补益者。

注意

山药选铁棍山药,补气效果更佳;红枣去核可防燥热。
阴虚火旺者(舌红少苔、口干咽燥)减少生姜用量。

二、食养——韭菜虾仁炒鸡蛋

唤醒身体里的“小太阳”
图片

食材韭菜100克、鲜虾仁50克、鸡蛋2个、生姜丝5克。

做法虾仁用米酒腌制去腥,热油爆香姜丝,先炒虾仁,后加韭菜与蛋液翻炒。

韭菜:辛温,归肝、肾经,温阳散瘀,疏调肝气,促进气血运行。


虾仁:甘咸温,归肝、肾经,补肾壮阳,强健筋骨,改善阳虚畏寒。


鸡蛋:甘平,归心、脾经,滋阴润燥,补益中焦,调和诸食材之性。


生姜:辛温发散,助韭菜升阳,兼化虾肉之寒湿。


适合人群

阳气不足者:手足不温、腰膝冷痛、春困嗜睡者。
肝郁气滞者:情绪抑郁、胸胁胀闷、食欲不振者。
脾肾两虚者:精力不足、便溏尿频、舌胖有齿痕者。

注意事项

韭菜性偏燥热,阴虚火旺(潮热盗汗、舌红少津)者慎用。
虾仁过敏或痛风患者可替换为鸡肉丝。

三、陈皮薏米瘦肉粥

扫清春天的“湿气”
图片

食材三年陈皮5克、炒薏米30克、茯苓10克、猪瘦肉200克、生姜3片。

做法瘦肉焯水后与食材同炖1小时,加盐调味。

陈皮:苦辛温,归脾、肺经,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化解中焦郁滞。


炒薏米:甘淡微寒,归脾、胃、肺经,健脾渗湿,炒制后缓和寒性。


茯苓:甘淡平,归心、脾、肾经,利水渗湿,宁心安神,兼补脾虚。


瘦肉:甘咸平,归脾、胃经,滋阴润燥,补充优质蛋白。


适合人群

痰湿内盛者:头身困重、舌苔厚腻、大便黏滞者。

脾虚湿阻者:食欲不振、水肿虚胖、晨起痰多者。
湿热体质者:面部油腻、口苦口臭、湿疹反复者。
注意事项
孕妇禁用薏米,可替换为赤小豆;阴虚者慎用陈皮。
生薏米偏寒,易腹泻者需用炒薏米;茯苓建议选白茯苓片。

四、春季升阳小妙招

晨起拍打胆经,生发阳气
图片
方法:
早晨起床后,双手握空拳,从大腿外侧(环跳穴)向下轻拍至膝盖外侧(阳陵泉),每侧拍打5分钟。
作用刺激胆经,助肝气疏泄,促进阳气升发,改善脾胃运化。

五、春季升阳小妙招

艾灸足三里+中脘穴

图片

方法取艾条悬灸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中脘穴(肚脐上4寸),每穴10-15分钟,每周2-3次。

作用足三里是健脾要穴,中脘穴调理脾胃气机,艾灸可温阳散寒,增强消化功能。


小编*叮嘱:
春季饮食宜“少酸多甘”,减少酸味食物(如柠檬、山楂),多吃甘味食材(如山药、南瓜、红枣)。
避免过量食用生冷油腻,以免损伤脾阳。
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如散步、八段锦),顺应自然阳气升发。
•  全文完  

注:内容仅供参考,所涉及的食疗方子仅做分享,不作为医疗建议或指引哦。每个人的身体情况不同,存在个人差异,身体不适还是要及时线下就医。

免责声明:

1. 文章来源中标注带“中域教育”字样的版权归中域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得授权;

2. 转载文章已标明其真实来源,如涉及版权和其他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进群学习
添加老师微信,进学习群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