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穴——与疼痛如影随形的“阿是穴”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与疼痛如影随形的穴位——阿是穴。
阿是穴的作用
阿是穴是中医针灸学中的特殊反应点,其作用涵盖生理调节与病理调理两大领域:
镇痛作用:通过刺激阿是穴可降低痛觉感受器兴奋性,促进β-内啡肽、5-羟色胺等镇痛物质的释放,对急性软组织损伤、肌肉骨骼疼痛(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有显著效果。
调节气血与经络:疏通局部气血阻滞,改善微循环,缓解肌肉痉挛与组织黏连,常用于调理筋膜炎、痛风性关节炎等。
祛邪扶正:通过艾灸或针刺可祛风除湿、消肿散结,辅助调理风湿性关节炎、慢性炎症等。
诊断价值:阿是穴的出现提示相应脏腑或经络病变,如背部压痛点可反映心脏或血液系统疾病。
综合应用:常与其他穴位(如大肠俞、肾俞)或疗法(如中药、拔罐)联用,增强疗效。
名称由来
阿是穴的命名源于唐代医家孙思邈的临床实践:
传说典故:孙思邈调理一位猎人腿痛时,通过按压发现痛点,患者呼“啊,是!”,遂以“阿是”命名此穴。
文献记载:《千金要方》明确记载“阿是之法”,强调“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处”即可施治。
词义考据:“阿”在吴语中意为“是否”,取穴时需询问患者感受以确认痛点。
历史演变:古称“以痛为输”(《内经》),后衍生为“不定穴”“天应穴”等别名。
定位与取穴方法
阿是穴无固定位置,需动态结合患者症状与医者触诊:
基本原则:以“痛处或快然处”为穴,强调“有痛便是穴”。
具体方法:
面:确定病痛区域(如腰痛者以腰部为中心)。
点:在病灶周围按压,寻找*敏感的压痛点、结节或条索状反应物。
线:沿相关经络(如足太阳膀胱经)远端探查反应点,结合脏腑辨证。
触诊技巧:
使用指腹或掌根轻柔触压,力度由轻至重,观察患者反应。
注意肌肉凹陷、皮肤温度变化等体表征象。
按摩手法
根据病症性质与部位选择手法,强调“力透深部”:
基础手法:
按揉法:以拇指指腹或掌根打圈揉动,适用于慢性疼痛(如腰肌劳损)。
点按法:垂直按压痛点,配合呼吸节奏,力度以患者耐受为度,用于急性痛症。
拨法:针对条索状硬结横向拨动,松解黏连(如肩胛部筋膜炎)。
进阶应用:
温灸法:虚寒性疼痛(如胃痛)可用艾条悬灸,每次10-15分钟。
工具辅助:使用玉石按摩棒、门框角点压难以触及的背部痛点。
自我保健:
慢性腰痛者可双手握拳叩击腰部阿是穴,每日2次,每次5分钟。
特殊禁忌
阿是穴操作需严格遵循以下禁忌,避免不良反应:
局部禁忌:
皮肤破损、感染、溃疡处禁止针刺或按摩。
重要脏器投影区(如胸背部)慎用深刺,以防气胸或内脏损伤。
人群禁忌:
孕妇禁用腹部及腰骶部阿是穴刺激。
凝血功能障碍者避免强刺激,针刺后需延长按压时间。
操作禁忌:
避免同一穴位反复强刺激,若压痛持续需排查器质性病变。
瘢痕体质者禁用挑刺或拔罐疗法。
反应处理:
若出现剧烈放射痛或麻木,立即停止操作并冷敷。
·END·
免责声明:
1. 文章来源中标注带“中域教育”字样的版权归中域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得授权;
2. 转载文章已标明其真实来源,如涉及版权和其他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