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域教育带你了解面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来源:中域教育 浏览量:774

逢年过节、逛街游玩的时候,我们总会被一些栩栩如生的“小面人”所吸引。

方寸之间,这些面塑,有的龙腾虎跃,有的亭亭玉立,精巧细致,五官面部也生动传神,让人为之叫绝。


面塑,也称面花、礼馍、花馍,俗称捏面人、捏江米人,是一种用彩色的糯米面、面粉捏成各式人物、动植物的民间传统工艺艺术。


据传尧舜时代,地处黄河下游的菏泽一带,常有天灾人祸,老百姓为祈祷风调雨顺、祛病避瘟,便以食用面粉调和后捏成猪羊形状,供奉神灵,谓之“花供”。

唐代已有生面塑、熟面刷色塑和熟面染色塑之分,多为供品和殉葬品。南宋《东京梦华录》记载:“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

且可以食用,称之为“果食花样”。有“甲胄”人物、“戏曲”人物、“果蔬鸟禽”等奇巧百态。

据《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载:山东荣成七夕“用面粉制成种种食品,或莲形,或金鱼形,或竹篮形等,不胜枚举,谓之巧花”。


清朝时期,捏面人从山东的庙会流传开来,遍布全国各地。

1825年,定居菏泽穆李村的王云庆与当地艺人贺胜,融合各地用料、着色方法和作品题材范围等方面的长处,使传统面塑艺术有了质的提高。

面塑,是指以面粉、糯米粉、甘油或澄面等为原料制成熟面团后,用手和各种专用塑形工具,捏塑成各种花、鸟、鱼、虫、景物、器物、人物、动物等具体形象的手工技艺,也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被誉为“中国的雕塑”。

它是中国特有的一门民间艺术,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2008年入选国家非遗目录。


作为中国的民间手工技艺,面塑的历史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汉代,经过上千年的传播,全国各地也形成了各自的制作流派,有家传也有师承,至今不绝。

面塑,是用糯米粉和面,加彩料和防腐剂,捏制成各种小型人物或动物形状,用于供祀或礼品。

其中糯米粉,有较强的粘力和韧性,面粉有柔弹性与融合性,彩料主要是色泽艳丽。制作流程为:拌粉,用水把糯米粉与面粉按比例拌成团状;

加彩,用不同颜料和防腐剂揉和进面团;发酵,在一定温度下经10小时以上发酵;制作,按要求凭图案或想象捏制出各种人物或动物。


制作工具有拌粉桶、揉粉板、盛彩盘、剪子、固定面人或作配料用的小木棒或竹棒等。制作时要掌握的特点为“一印、二捏、三镶、四滚”,

制作人物则讲究“文的胸,武的肚、老人的背脊,美女的腰”等。


过去面人容易发霉、虫蛀、干裂,不便保存,故称为“短暂的艺术”。经过面塑艺人的长期摸索,现在的面塑作品不霉不裂,不变形褪色,

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是馈赠亲友的纪念品和收藏品。


以上就是中域教育小编整理的“中域教育带你了解面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关内容,想了解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欢迎关注中域教育官网。

添加中域教育在线客服微信好友

中域教育在线客服罗老师

添加微信,开启视频聊天,可以让您直观的对我们中域教育的服务做了解。

添加微信,您可以随时了解我们中域教育的课程服务信息。

添加微信,您遇到疑问,可以有个人帮助您一起解决问题。

如果您对我的工作不满意,也可以随时删除好友。

期待与您的每一次相遇,中域教育助您考试顺利。

上一篇: 民间故事也能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崂山民间故事

下一篇: 分享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偶戏

  • 在线留言咨询
  • 姓 名 *
  • 手 机 *
  • 学历及课程
  • 所在城市
  • 性 别  
取消留言
在线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