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飞机中的西医对抽搐昏迷患者束手无策时,73岁老中医无需仪器设备徒手完成生死急救!
她用实际行动证明:中医不是落后,而是跑的太前!
2009年的一天,一架从北京飞往美国的航班上,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呼唤声:“医生!医生!有一位乘客突发昏迷!”乘客们惊恐地围在一位60多岁的老人身边,他脸色青紫,抽搐越来越频繁,情况十分危急。机舱内的美国西医们迅速展开急救,但面对高空中的特殊环境,他们束手无策。飞机上没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和药物,怎么救!?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几百名乘客们一同焦急地等待着,空气中弥漫着紧张与无助。作为一位行医半生的老中医,杨金花仔细观察着患者的症状,心中已有权衡。她冷静地对乘务员说:“我能救。”随后,她从上衣内侧口袋中取出一个梨花木小圆桶,桶内放置着一根银质针具——这是她随身携带的“杨氏飞针”专用针具。“用针?不行!出于对患者安全的考虑,我们不能同意。”乘务员犹豫着说道。杨金花看了一眼脸色愈加红紫、抽搐剧烈的患者,来不及多加思考,从自己的大椎穴上取下一个半球形的硅胶罐子:“用这个。”

*能量罐实物图
乘务员看着眼前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快速检查了那个手心大小的罐子:“请您立即施救!”所有人的目光都紧紧盯着那位昏迷抽搐的老人——他的脸色已经由青紫转为惨白,每一次痉挛都像是生命的*挣扎。杨金花迅速行动起来。她熟练地将硅胶罐子固定在患者的肚脐上,随着一声轻微的响声,罐子吸附在患者皮肤上。几分钟后,患者的抽搐逐渐减弱,脸色也恢复了一些红润。众人的目光开始聚焦在杨金花身上。终于,在她的努力下,患者的抽搐停止,意识逐渐清醒。刚才还束手无策的西医们此刻瞪圆了眼睛——没有药物、没有电击、甚至没有触碰心脏部位!仅仅是一个罐子在肚脐上摇晃几下就完成了急救?杨金花却神色如常。她再次探脉时,老人的脉象已是一片平和。乘客们爆发出一阵欢呼声,连飞机上的美国西医也向杨金花投去了敬佩的目光。“女士!这到底是什么原理?”被震撼的西医们一拥而上,“为什么肚脐能影响全身?这个罐子...”杨金花简单解释:因为肚脐是人体的一个全息,将能量罐放在这里、再配合手法,可以将人体的能量汇集起来,帮助患者快速苏醒。西医们面面相觑,他们听不懂眼前这位老者的中医理论,但毫无疑问:这是一位身怀绝技的中医、这是一种神奇的医术。在没有现代医疗设备的情况下,她凭借传统中医手段成功挽救了一条生命,让这场空中急救,成为机舱内所有人心中难以忘怀的一幕。当飞机降落在纽约时,“中国老太用神秘罐子高空救人”的消息已通过乘客手机传遍全网,无数记者举着相机冲进廊桥,只为*时间报道这项东方医学创造的生命奇迹。美国航空公司向她表示感谢:可免费三年乘坐前往美国的航班。美国医学联合会更是连续四年邀请她前往美国分享医术。此次事件不仅让杨金花在美国的学术交流中备受瞩目,也为中医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极高的声誉。杨金花摩挲着*的梨花木针筒。她脑海中浮现出国内某些专家“中医不科学”的论断时沉思良久——原来,*珍贵的宝藏往往被自己人踩在脚下。时间回到2010年初春的一个清晨,北京某三甲医院外科徐主任站在医院的走廊里。病房内,他72岁的母亲蜷缩在病床上,瘦削的身形在被单下几乎看不出起伏。三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让母亲蜡黄的面庞上深陷着乌黑的眼窝,记录着无数个被疼痛吞噬的不眠之夜。作为三甲医院的外科专家,他动用了全部人脉资源、为母亲做了两次脊柱神经阻断手术;进口镇痛泵24小时给药;花费近30万元...但母亲的疼痛依然如附骨之疽,每到深夜就化作一条毒蛇,从腰椎窜向头顶,让她发出撕心裂肺的痛喊。

"要不...试试中医?"妻子小心翼翼的问到。
起初,徐主任几乎怒吼着拒绝:北京的西医大专家都治不了的病,中医管什么用!在妻子几番苦口婆心的劝阻下,徐主任也实在不忍看到母亲痛苦的样子,才终于应允。

回忆起初见杨金花的场景,徐主任至今记忆犹新:
诊疗室里,杨金花的指尖轻轻搭在老人腕间,眉头微蹙。随后取出银针,在老人头部、腰部等穴位叭叭“飞”了几下。"大夫...您还没扎呢..."老人疑惑地动了动腰肢,突然睁大了眼睛:"啊?不疼了?"杨金花轻轻一笑,拍了拍老人的后背:“我的针不需要扎。”目睹了调理全程的徐主任几乎一言不发,要不是亲眼所见,他打死也不会相信:一根针在腰上“飞”几下,就能治病?甚至比止疼药还快百倍?当天晚上,老太太房间安静的一反常态。徐主任和妻子担心的几次悄悄打开母亲的房门,只看到她呼吸均匀,沉沉的睡着。月光透过窗帘洒在床上,母亲均匀的呼吸声让他恍如梦中——这是三十年来,母亲*个没有镇痛药也能安睡的夜晚。看到母亲久违的露出笑容,徐主任愧疚不已:要不是自己对中医的偏见,母亲的病可能早就好了。后续的三次调理中,徐主任像个虔诚的学生般认真记录杨金花“飞针”的每个细节:临别时老太太紧紧握住杨金花的手:"您这哪是治病啊,简直是给了我第二条命。"徐主任更是深受感染,干了十几年西医,竟然把自己变成了井底之蛙,他当场与杨金花约定:“等我退休了,一定要找您学习杨氏飞针!”

*杨金花接诊日常
行医半生,这并不是杨金花*次“扭西为中”,不知多少西医见证了杨氏飞针后“弃西从中”。2012年,杨金花的医院来了一位四十多岁、任职12年的西医医学博士。他酷爱学习,听同事说有一种“杨氏飞针”技术独特、学习简单、效果还好,就自己专程跑过来拜师学习。每天一下班,博士就*时间来杨金花的医院学习,短短几周的时间,不仅学成了杨氏飞针,还快速掌握了“金掌脉法”。十几年过去了,他还常常向杨金花请教中医知识。因为时间越长,他越发觉得杨氏飞针的技术可贵。

*杨金花在医院教授火针
去年,他兴高采烈的给杨金花打电话:“我们人民医院前一阵开始教「肤针治痛症」,我一看,这不是12年的时候杨院长就教过的技术吗?医院竟然现在才开始教。”就在西医同僚们「嘲笑」博士被中医策反的时候,他不仅充耳不闻,甚至转头将刚刚从教学工作中退休的妻子领入杨金花门下。几年后,年过半百的两口子凭借杨氏飞针技术在加拿大开办了中西医结合诊所,没想到竟一炮而红,受到当地人民的强烈认可。杨金花凭借着自身医术在一次又一次的救治中声名远扬,而她的这些绝技并非凭空而来,其背后有着深厚的传承渊源。在山东的一个小村庄里,在"赤脚医生"这个称呼还远未出现的年代,杨金花的母亲已经用一根普通的发簪救治了一方百姓。摇曳的油灯下,母亲取出那只白瓷茶碗,在火苗上轻轻一烤,然后"啪"地扣在病人背上——这简陋的拔罐器具,却能吸出让人啧啧称奇的"风毒"。若是遇上急症,母亲便从容拔下绾发的银簪,指尖翻飞间,"叭叭叭"几下点刺,那些让乡邻们痛不欲生的顽疾,竟然像变戏法一般轻松解决。发簪、茶碗,就是这些简单、随手可取的生活用品,成为了母亲从阎王手中抢人的兵器。七岁的小金花永远记得那个午后:邻居大婶的左眼肿得像熟透的桃子,泪水混着血丝不断渗出。然后取下髻上的簪子,用那支平日绾着青丝的寻常物件,精准地点在耳后和虎口的穴位上。这种神奇的、变戏法一般的“飞针”深深震撼了小金花,也让她对飞针产生了极度好奇。"娘,簪子怎么比药还灵?"小金花踮着脚追问。母亲擦着簪尖笑道:"这是你姥爷传给我的飞针,咱家还有'金掌把脉'的本事呢。"说着,母亲从樟木箱里捧出泛黄的医书,那些画满圈圈点点的穴位图,就像藏着星辰大海的密码一样让小金花好奇。*让小金花着迷的是调理月子病的场景:母亲将小罐子里的药汁在掌心搓热后,竟能从产妇脊背揉出透明的"魔芋条"。就是凭借这套*的医术,让杨金花的母亲成为了十里八乡小有名气的大夫。山间小路上,"咯吱咯吱"的木轮声总在不经意间响起。那是乡亲们推着独轮车来接母亲看病的声响——车上铺着新缝的被褥,车把上挂着攒了半年的鸡蛋。这位能用发簪治病的神奇女大夫,从不收一文诊费,却让方圆百里的村民甘愿翻山越岭来相请。对“变戏法一般”*医术的好奇,让小金花学习中医的渴望日益加深。每当夜深人静时,"沙沙"翻动书页的声音总会准时响起。小金花趴在炕桌上就着油灯的光亮研读那些泛黄的线装书——那是姥爷留下的、宝贝一般的古医书。书页上那些神秘的圈圈点点:有的标注在手腕内侧凹陷处;有的画在膝盖下方三寸;还有几个特别加粗的点竟然落在耳朵后面..."这是合谷穴,"母亲的指尖轻轻点在女儿虎口处,"记住这里能止头痛。""这是三阴交...这是足三里..."小金花的眼睛亮晶晶的——原来这些看似随意的标记才是治病救人的关键所在!寒来暑往十八载。当同龄人还在为高考志愿犹豫时,"山东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专业"已经工工整整地填在了杨金花的*志愿栏里。时间一晃几十年,从专业院校毕业的杨金花凭借过人的天赋、*的医术和日积月累的临床经验,终成大医。直到2003年深秋,当同龄人开始含饴弄孙时,刚退休的杨金花却带着十二人的专家团队,在潍坊接连了三家中医医院。2008年,北京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了《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听闻这个消息,杨金花*时间与机构签定协议,决心与机构共同发展,为中医针灸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2009年,联合会领导一致推荐杨金花作为中国针灸代表参加旧金山的中医学术交流会议,幷推荐她的项目作为出场。会场上,聚光灯下梳着传统发髻的杨金花成为了全场焦点。"现在,我要为这位腰痛十年的患者调理。"翻译的话音还未落,她的银针已如蜻蜓点水般掠过患者后背。"不疼了!真的不疼了!"原本只能弯腰站立的患者,突然挺直腰板、自如的前后、左右活动。一瞬间,全场响起了热烈不断的掌声!

*杨金花获得终身成就奖和奖
《纽约时报》的记者后来报道:"那一刻,东方的神秘医术征服了整个西方医学界。"此后六年,在国际中医舞台上一炮而红的杨金花,足迹遍布二十多个**和地区。去过的地方越多,她更加深刻的明白:中医发祥于中华沃土,其理论体系与发展方向始终牢牢掌握在中国手中,世界中医领域的*水平与核心话语权亦深植于这片文明源头之地。杨金花愈发坚定了自己要在国际舞台上传播杨氏飞针的决心。

*12年在斯里兰卡获得针灸博士学位
因为杨氏飞针不破皮、不出血又简单好学,在调理中几乎不会出现差池,安全性相当高。不管是内科病、外科病、儿科病、妇科病还是其它任何疾病,都是透过皮肤引起脏腑的病症,皮肤一旦受到外界的侵袭很快便会传到经络,再从经络传到脏腑。飞针在皮络入穴,通过皮肤表层刺激穴位,可以更方便快捷的达到调理目的。从这个角度去分析人体的病症,杨金花觉得杨氏飞针更具有传播的价值了。

虽然这种针法承载着几代人、150余年的智慧结晶,扎根于民间,但在医书上却鲜有记载。
为了将*医术和杨氏飞针更好的传播与传承,杨金花分类编写了《金掌脉法乾坤针灸中医疗法》《杨氏乾坤飞针疗法》《金掌传承·筋骨堵点诊断与乾坤飞针疗法》《杨氏乾坤不老针》《金掌派小儿推拿特色疗法秘籍》等各类书籍。二十年来,三万余名残疾学员在这里重获新生——他们不仅学会了治病救人的本领,每人还得到了杨金花提供的一万元创业基金。不知有多少人劝她、质疑她,但旁人的不解却从未动摇她的决心。因为这不是一时头脑发热,这样的善举,杨金花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曾经,杨金花接诊了一位从威海来的60多岁女性患者——王阿姨。她有10多年头痛史,每次发作就像电击一般头痛欲裂,去了很多大医院都检查不出病因。王阿姨的老伴听闻潍坊有个中医“很神”,便火急火燎的带她来调理。康复后,王阿姨一边迫切的想学习这种能救命的医术,一边又担忧:自己一把年纪又是个文盲,杨院长愿意教吗?杨金花却说:只要你想学,年龄、职业、是否识字,都不是问题。从此以后,王阿姨作为杨金花少有的“文盲”弟子,每天从早到晚都跟在杨金花屁股后面学习。因为不识字,别的学员看书、做笔记、记知识点,王阿姨只能一遍又一遍听杨金花口传心授、看她的临床操作。尽管花费了比别人多好几倍的时间,但王阿姨却乐此不疲。

*杨金花教学日常
回到威海一年多后,这位本该安度晚年的王阿姨,却突然创业开起了诊所。
原来,她学成后经常给十里八乡的人飞针,治好了大大小小无数的病症,竟也积攒了不小的名气。
就连威海当地一位退休的卫生局局长都闻名前去找她看诊:短短几分钟、不破皮、没痛感、效果立竿见影。局长也被这种罕见的飞针技术所震撼,当场决定要跟随王阿姨学习。“我这点技术只是皮毛,而且只会治不会教,您要真想学,去我师傅杨金花院长那里!”局长愣住了,这点「皮毛」都如此神效?那「真功夫」又如何了得?第二天,局长便驱车前往潍坊,亲眼见证了杨金花飞针施治,中风多年、只能坐轮椅的患者,竟然几分钟后就可以下地走路!他当即决定,拜杨金花为师!

*杨金花义诊日常
很多学员说:从未见过像杨院长这样,用生命在传承中医的人!对于自己的学员,杨金花要求:要想毕业,都必须在我身上飞针。我要亲自检验,飞针穴位是否精准、力道是否合适、手法是否准确?要知道,每年有成千上万个学员跟随杨金花学习,很多初学者的针法不到位,一针深、一针浅,很容易将杨金花体内的气息打乱。但她却坚持一边承受着学员们凌乱的针法,一边每天自行调理身体。作为一名五十多年的老党员,从医、入党半生,杨金花从未离开过临床一线,也从未有一刻敢忘记中医传承的使命。如今,杨金花已将手中的接力棒传承到第五代(女儿)、第六代(外孙女)手中。女儿王倩莹作为山东省劳模、人大常委、优秀女企业家,也依然在坚持也传承,成为杨氏飞针的第五代传承人。刚从医学院毕业的外孙女赵梓琪,也如当年的杨金花一样,接过了第六根接力棒,走上了杨氏飞针的传承之路。

2024年,杨金花传承中医的决心得到了政府的高度认可和支持。杨金花说:中医是可以为之奋斗一生、学习一生的事业。任何时间开始都不晚。任何年龄、任何职业,只要想学习中医技术,都可报名,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添一份保障,谋一技之长!2019年,海南的冬日格外温暖。正在海南省中医院授课的杨金花怎么也没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会将她困在这个海岛。"我得回去!"看着电视里不断攀升的感染人数,她急得坐立难安。她无数次捏紧拳头:如果自己能够到武汉去,自己的飞针和药方不知能够救治多少人!
无数个夜晚,她辗转反侧,作为**认定的省级非遗传承人,自己必须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们中医非遗传承人中有很多的医术和药方,如果能够团结他们的力量,挖掘出来用于抗疫,将会为**和人民做出巨大的帮助。”等待政府回复期间,她仍然在做自己*能做的事情:打电话、捐物资。“王大夫,清点咱们医院的库存,把能用的药品、酒精、口罩等抗疫物资全部捐赠出去!”与此同时,年近七十的杨金花学着年轻人的样子,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开始直播:教大家如何抗疫、如何提高身体素质。直播间里的杨金花显得有些笨拙,*次面对镜头的她,用布满老茧的手举着手机:"今天教大家按揉合谷穴..."谁又能想到,这个连美颜都不会开的老人,正把自己总结的一套中医防疫知识倾囊相授?
2020年初,杨金花终于等到了解封的那一天,她*时间回到潍坊,连夜起草了《成立非遗传承中心的建议书》。
疫情的整整一个冬天,她都憋着一股劲:聚沙成塔,一定要把潍坊市的非遗传承人团结起来!面对眼前这位年近70的老人,市政府的工作人员相当不理解:杨院长在中医行业已经德高望重,为何还要做这种费时费力的事情。*终,市政府的领导们被杨金花的毅力与热情所打动,将潍坊市107位中医药非遗传承人名单交到杨金花的手中。
杨金花如获至宝,从拿到名单的那天起,她就开始穿梭在整个潍坊市的大街小巷与乡村,挨家挨户的走访,直到11个市、县、区全部走遍。
借此机会,她也想看看:这些非遗传承人们都在干什么呢?原来,这些身怀绝技的中医,大多守在村子里或乡镇上行医,*多能帮助十里八乡的人看病,能发挥的作用实在受限!
杨金花挨家挨户的解释自己想成立非遗传承中心的初衷,希望大家团结起来成立这样一个共同发展的平台。
因为一个人的技术再好,如果不发扬光大、不传播出去,只是传承给自己的子女或身边人,终有一日会慢慢熄灭。在杨金花的不懈努力下,*终有五十几个人愿意加入。经过几位医院专家、非遗领导的几番讨论,*终选拔了包含各大科室的二十七位传承人。

为了成立非遗传承中心,杨金花将自己和老公全部的积蓄都拿了出来,自费买房、装修、招聘、购入设备和药材。她的爱人和女儿也都是党员,不管是出钱还是出力,家里人全部支持、毫无怨言。为了鼓励传承人们能够将自己的技术分享出来,杨金花*个把自己的杨氏飞针、金掌脉法、中医外治、家传药方等全部公开,毫无保留。

*潍坊市中医药非遗传承中心
2021年7月,在杨金花和非遗传承人们的共同努力下,《潍坊市中医药非遗传承中心》正式启动。自1970年从事中医药行业以来,杨金花已行医55年,为中医事业付出半生。1972年入党,她是53年老党员,退休20年仍坚持中医传承事业;
2003年退休不退职,开办国际中医学校,为中医传承与发展不遗余力;
2008年与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签定协议,作为针灸代表,受邀到20多个**进行中医技术交流;
2009年受邀前往旧金山学术交流,作为出场;
2009-2012年,连续四年受邀前往旧金山学术交流;
2016年荣获潍坊市“能工巧匠”称号;
2017年荣获潍坊市“巾帼大师”称号;(潍坊市妇联、潍坊市财政局、潍坊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三大政府机构联合颁发)
2022年“杨氏飞针调理筋骨病”荣获山东省卫健委、文旅厅中医药特色疗法重点推广项目;
2023年杨金花荣获全国卫生健康技术推广应用项目“传承导师”,全国授权“杨氏飞针疗法师承培训”;
2023年杨金花金掌派乾坤真医堂、杨氏飞针疗法荣获“中华*”。
2024年杨氏飞针获得《潍坊市巾帼创新创业适宜项目》;
2024年杨氏飞针技术获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虽然自己已荣誉满身,但杨金花的脚步从未停下。
“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既要有现代医学理念、超前思考,也要扎根中医基础,面对疑难病症或现代人不同的需求需求,一定要多学、多做。”多学、多做,身老心未老的杨金花正是如此身体力行的。
2016年,她拜师石学敏国医大师,进一步学习“醒脑开窍治中风疗法”;她将传统针具创新成为中间带有4个气孔的刚制针具,更有利于“气”的流通;近年来,更是将家传150余年的药方不断改良和精进,制成方便实用的丸剂、膏药,只需要撕开贴在肚脐上;将止疼药水制成风油精大小、精致便捷的滚珠瓶,可随身携带,很多中老年常年饱受肩颈腰腿痛的困扰,只需要拿出来涂一涂,疼痛立消;还有杨金花的不老针、美雕针,为无数爱美人士带来了真正的“逆龄生长”。

*杨氏美雕针/不老针
当我们问及:“如今您已73岁,有没有想过还要工作多少年?”“直到再也站不动,直到将自己毕生的研究成果传给后人。因为中医的复兴,还需要千千万万个杨金花。”千年岐黄之术的火种,就这样在她步履不停的奔走中,终成燎原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