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3.6亿,小儿推拿师不足11万,这门“黄金生意”,到底要不要入局?
随着整体经济环境的变动和人口结构的调整,儿科医疗市场面临的“寒潮”。作为中医儿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小儿推拿行业也迎来一场的洗牌与振荡。在这一背景下,中医小儿推拿该如何在变革中找到突破口,实现逆势突围?答案或许藏在行业深层次的转型与创新当中。

近年来,随着科学育儿和自然疗法理念的不断渗透,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倾向于选择绿色、自然、温和且安全的小儿推拿作为孩子日常健康护理的重要方式。
小儿推拿,是基于中医基本理论,结合儿童的生理和病理特点,通过调节经络和穴位,采用推、拿、提、捏、揉等多种手法,来改善孩子的身体状况。它不仅能够调节儿童的生理功能,还可以缓解胃肠功能紊乱、感冒发烧、呼吸道感染、湿疹等常见疾病,是一种安全无副作用的调理方法。

以前,当孩子不舒服时,家长的首选是带孩子去医院,吃药、打针或输液。而如今,孩子不舒服了,家长*反应却是:能不能不吃药,不输液、不打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去解决孩子的问题?这也让小儿推拿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渐提升,成为一种备受青睐的健康护理选择。
在小儿推拿的客户画像中,用户群体一般以0-12岁的儿童为主,85后(25 - 40岁的女性)女性是小儿推拿消费的主力军,她们是儿童健康的重要的参与者与决策者,普遍受过较高教育,推崇科学育儿,更青睐绿色、自然的疗法。
更重要的是,这一群体习惯于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接受教育成本低,更容易接受和推广小儿推拿的理念。

作为中医外治的重要分支,小儿推拿也搭上了政策的东风。从2012年起,**中医药局相继推动小儿推拿的发展,成立了技术协作组,并将其列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到2013年,小儿推拿正式成为**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内容。2021年10月,**卫健委发布的《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2021-2025年)》明确提出要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包括小儿推拿,强化中医在儿童医疗保健中的地位。
《健康中国行动中医药健康促进专项活动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率达到85%,并鼓励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开展小儿推拿。随着政策的落地,儿推的认可度与普及度不断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小儿推拿因其“中医”与“儿科”这两个基因,天生具有良好的引流属性,容易融入各种大健康体系中。虽然单纯依靠推拿难以盈利,但许多医疗机构和健康机构都将其作为引流和早期客户积累的工具。基层医疗机构中,80%的中医科店选择将小儿推拿作为引流项目。操作相对简便、入门门槛低,技术成熟后即可实现快速开展。不少青年医生也将其作为创业起点,通过小推拿积累客户,再逐步拓展至全科服务。

此外,低门槛和灵活的运营方式,使得小儿推拿成为许多中小医馆的宠儿。只需要一张推拿床、一间不大的空间,甚至不租门店,通过上门服务或居家接单,就能轻松开启业务。这些特点大大降低了创业和运营成本,也使得更多从业者可以轻松入局,推动行业的进一步普及与发展。

尽管小儿推拿市场表面上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需求看似旺盛,但实际上却暗藏着诸多危机。
目前,市面上小儿推拿的单次服务定价普遍在50-100元之间。虽然理论上,如果一家店铺每天能接待20个孩子,日收入可达1000元,月收入可达30000元。考虑到小儿推拿师的平均薪资,再扣除店铺租金、员工工资等运营成本,每月的结余可能在两万元左右,一年下来净收入约20多万元。如果开展上门推拿服务,价格更高,收益也更为可观,在理想情况下似乎可以实现“低投资,高回报”。

然而,现实情况远没有这么乐观。小儿推拿属于一对一服务模式,一位推拿师一次只能为一个孩子提供服务,单次推拿时长通常在20-30分钟。如果遇到不配合的孩子,耗时会更长。再加上家长可能提出的其他服务需求,推拿师每天能接待的客户数量非常有限,难以通过规模效应来降低单位成本。
更重要的是,虽然小儿推拿的复诊率相对较高,但客单价却长期处于较低水平。这种低客单价的现状,使得盈利空间受到很大限制。由于消费者在长期消费中已形成价格心理锚定,很难接受涨价,甚至部分门店的价格还远低于十年前的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价格空间的提升。

行业人才供给的不足也成为制约儿推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缺乏系统完善的院校培训体系。中医药类院校中,小儿推拿只是作为针灸推拿的一个分支,缺乏专门的本科或专科层级的系统教学,少有高职院校开设相关课程或专业。另一方面,社会培训市场缺乏统一标准,教学内容良莠不齐,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甚至为了追求利润,一些培训机构缩短培训周期,难以保证培训质量。这些因素都使得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难以提升,进一步影响行业发展。

出生率的持续下降也带来了客流量的明显减少。虽然小儿推拿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高客户粘性,单个儿童的平均服务周期达两到三年,但随着较低的出生率逐渐显现,2023年起门店的儿童到访量大幅缩减。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推拿机构涌入市场,导致社区周边出现高度同质化的“扎堆现象”。以上海某个街道为例,300米范围内就聚集了四家小儿推拿店,店面服务半径大大缩小,客源争夺战愈演愈烈,存量市场竞争白热化。在社区老化或转型后,不少机构不得不更换地址,试图寻找新的市场空间。

再者,小儿推拿的特殊医疗属性决定了其对口碑和疗效验证的依赖性。多数小型店铺缺乏系统的营销策略,受限于人力和资金,难以进行线上推广或品牌建设。这导致客户增长缓慢,难以形成持续的客户群体,潜在增长空间受到严重限制。
对于中医小儿推拿的从业者和投资者而言,全面认识这些危机,有效应对和创新,或许才是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流量被严重分食的当下,固守"一双手、一张床"的传统模式已难以为继,要实现破局与突破,转型成为儿童推拿机构的一种必然的趋势。不仅需要在经营方式上做出创新,更要从服务内容、服务对象、专业水平以及运营模式等多方面进行深度升级与调整。
实际上小儿推拿市场的潜力远比表面显现的要丰富和广阔。首先应纵向拓展服务内容,将服务对象从单一的幼儿延伸到青少年乃至整个儿童成长周期。借助推拿基础,可延伸出艾灸、泡浴、膏方调理、中药调配、三伏贴、穴位贴等多元化的健康养生产品和服务。这些服务不仅可以覆盖儿童的成长问题——如青少年的脊柱形体调理、近视防控、体态管理、心理健康疏导,甚至还可以涉及青少年的肥胖管理等多方面。

在服务对象上,可横向打通家庭场景,可采用“1+N”渗透策略,即将原本针对儿童的服务辐射到整个家庭层面。例如,机构可以将服务范围扩大至妇女健康(如产后康复、产前调理、月子调理)、中老年人(如慢性病康复、银发养生)、甚至美容养生和生活养护领域。将家庭成员各个年龄层都纳入到会员系统,成为一个完整的消费者生态圈。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专业度成为品质差异的核心体现。随着人们健康意识逐步提高,他们对推拿服务的品质和安全性要求也越发严苛。对于那些缺乏专业资质、技术水平不达标的小推机构,将被专业度更高的连锁推拿企业取代。为了实现差异化发展,推拿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体系亟须提升。
具体措施包括制定行业统一的培训标准,完善师资力量,加强对推拿技师的技能培训、职业道德培养及安全知识教育。通过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素养,增强客户体验和信任度。

数字化浪潮为传统推拿机构带来了转型机遇。通过在线教育平台、直播演示、咨询问答等线上渠道,可以向广大家庭传授基础推拿手法,提供专业指导,帮助家长在家中进行简单操作。
线上线下融合还可以实现“互联网+服务”的模式,提升用户粘性和客户转化率。例如,机构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短视频等渠道发布健康养生知识,赢得粉丝关注,发展会员,定期推出活动促销,激发客户主动预约,形成线上线下双向互动的商业闭环。

在传统中医养生的基础上,推拿机构要迎合现代消费者的多元需求,可以通过将艾灸、推拿、中药调理与文化体验相结合,营造一个集养生、养心、疗愈于一体的特色空间。除了提供传统的艾灸和推拿服务外,还可以举办一些健康讲座等,满足消费者在养生与心理调节方面的双重需求。
随着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小儿推拿正迎来一次深刻的变革。小儿推拿的内涵与外延正在被重新定义,转型路径逐渐清晰:一方面,借助专业技术打造“医疗化”深耕,注重疗效和品质;另一方面,积极融入家庭的健康场景,延伸出泛养生的广阔空间。
只有那些真正将中医精髓融入现代健康管理,用专业疗效筑起护城河的从业者,才能在“蓝海”与“红海”交叠的市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破局之路。
免责声明:
1. 文章来源中标注带“中域教育”字样的版权归中域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得授权;
2. 转载文章已标明其真实来源,如涉及版权和其他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